河南化工

综述与述评

  • 绿色环保型内墙功能性涂料的研究进展

    王臻;安祥飞;

    介绍了低VOC及净化空气型环保性内墙涂料、抗菌防霉抗病毒的抗微生物内墙涂料、智能调湿调温的调控节能型内墙涂料以及其他功能性内墙涂料等绿色环保型内墙功能性涂料的研究进展。借鉴人工智能技术在涂料领域的应用,阐释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绿色环保内墙功能性涂料的配方设计、性能检测、智能化配色中的可行性,为内墙涂料今后的研发提供了借鉴。

    2025年08期 v.42;No.533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 聚酰亚胺纤维研究进展

    郝子健;

    聚酰亚胺纤维作为一种高性能纤维,因其高强高模、低介电、耐高低温、耐辐射和阻燃性能,市场前景广阔。综述了各种单体合成聚酰胺酸的制备方法。对聚酰胺酸进行纺丝成型,并进行酰亚胺化反应,同时对亚胺化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降低成本为基础,扩展应用领域为目的,综合对聚酰亚胺进行特定的改性,提升其各方面性能,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2025年08期 v.42;No.533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开发与研究

  • 四苯乙烯衍生物复合材料溶胀致荧光变色研究

    刘兴盛;刁世泰;于泽人;张锶匀;

    将四苯乙烯衍生物(H_8ETTB)掺杂至聚丙烯酸(PAA)凝胶中,低成本合成了一种具有溶胀致荧光变色的高分子功能材料PAA/H_8ETTB。通过溶胀与脱附实验,提出了聚集诱导比率发光(AIRE)分子掺杂的聚合物溶胀致荧光变色机制:空间效应-聚合物官能团-AIRE分子相互作用-溶剂效应。揭示了聚合物动态微环境对AIRE分子发光行为的阶梯式调控机制,为开发低成本、可逆响应的荧光传感与加密材料提供了理论支持。

    2025年08期 v.42;No.533 11-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 聚乙烯醇黏接体系用于磷矿粉黏结成球的研究

    曾靖娇;周骏宏;宋锡高;

    为了解决粉状磷矿无法直接利用于生产黄磷而堆积问题,研制了一种新型复合黏结剂用于黏结磷矿粉制成球团,系统探讨了磷矿粉生球团制备过程中机械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工艺参数优化,重点分析了黏结剂用量、黏结剂种类选择以及复合黏结剂的配比对磷矿粉球团落下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磷矿粉生球制备条件为含0.25%的聚乙烯醇+0.06%的硼酸+0.12%的液体硅酸钠。该条件下制备的磷矿粉生球落下强度平均可达3次·1.0 m以上。

    2025年08期 v.42;No.533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 气相包覆法制备硅氧碳复合负极材料

    喻宏兴;

    以工业用乙炔为碳源,氧化亚硅为硅源,通过CVD气相包覆法,制备出硅氧碳复合负极材料,该复合材料能够有效缓解硅的体积膨胀,提升导电性,从而提高硅基负极的稳定性和电池的循环寿命。通过使用激光粒度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手段研究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通过恒流充放电测试仪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在电流密度为100 mA/g时,可逆比容量为1 403 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77%,性能优异。CVD气相包覆法可以很容易地适应现有锂电池材料的生产工艺。

    2025年08期 v.42;No.533 20-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 低温条件下重金属对活性污泥SOUR的影响

    王建辉;倪梓洋;邢盛林;董小煊;

    为评估低温下重金属对活性污泥的影响,以SOUR为参数,通过实验分析Cu~(2+)、Ag~+、Hg~(2+)对活性污泥呼吸抑制的作用,并结合扫描电镜观察污泥形态变化。结果表明,Cu~(2+)、Ag~+、Hg~(2+)均对污泥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其EC_(50)值分别为9.87、10.27、4.49 mg/L。当浓度<12 mg/L时,毒性顺序为Hg~(2+)>Cu~(2+)>Ag~+;当浓度>12 mg/L时,顺序为Hg~(2+)>Ag~+>Cu~(2+)。随着重金属离子浓度增加,污泥形态出现扁平化、萎缩、裂纹等不规则变化。

    2025年08期 v.42;No.533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2K]
  • 固体光气合成3,4-二氯苯基异氰酸酯的绿色工艺研究

    魏义兰;常晓龙;王良芥;

    在惰性溶剂介质中,以固体光气代替光气与3,4-二氯苯胺合成3,4-二氯苯基异氰酸酯。考察了物料配比、投料温度、反应时间、缚酸剂等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甲苯作溶剂,三乙胺作缚酸剂,原料n(DCPA)∶n(BTC)=1.63∶1,投料温度0~30℃,回流反应温度80~90℃,热反应时间3.5 h,通过稳定性实验,3,4-二氯苯基异氰酸酯的产品收率可达97%。

    2025年08期 v.42;No.533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 回流浸提法提取维生素K2工艺优化

    杨林;董念念;史立军;张建国;崔凤霞;

    探讨了采用有机溶剂回流浸提法从发酵菌粉中提取维生素K_2的工艺。通过对菌粉粉碎度、料液比、回流温度、回流时间等关键工艺参数的优化,确定了最佳的提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正己烷作为提取溶剂,菌粉粉碎150μm(100目),料液比为1∶8(g/mL),回流温度50℃,回流时间为5 h,维生素K_2的提取效率最高,可以达到92.60%。该工艺具有操作简单、提取效率高、溶剂回收方便等优点,适合用于维生素K_2的工业化生产。

    2025年08期 v.42;No.533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生产与实践

  • 醋酸反应液脱除金属杂质离子的操作优化

    李杨;

    河南龙宇煤化工有限公司40万t/a醋酸装置采用低压甲醇羰基化合成法。在实际生产中,由于醋酸反应液中金属杂质离子逐渐累积,会降低醋酸合成反应速率,影响醋酸产量。为降低醋酸反应液中金属杂质离子,对醋酸反应液中金属杂质离子进行树脂脱除,醋酸反应液在经树脂脱除金属杂质离子后,提高了反应速率,保证了醋酸产量正常。

    2025年08期 v.42;No.533 34-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 复合板管式空气预热器在延迟焦化加热炉中的应用

    刘维国;

    山东恒源石化公司1.0×10~6t/a延迟焦化装置原热管式空气预热器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翅片积灰、结垢导致的热效率下降、排烟温度高等问题。分析了新型复合板管式空气预热器的原理及优势,对原热管式空气预热器运行情况与新型复合板管式空气预热器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对比,通过更换新型复合板管式空气预热器,加热炉综合热效率由88.17%提高至92.2%,节省了大量燃气,节能效果显著。

    2025年08期 v.42;No.533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 蒸汽喷射器结构优化对汽轮机真空度提升的深入研究及实践应用

    李旭亮;张建飞;

    针对传统汽轮机蒸汽喷射器结构设计的缺点,以公司10.5万t/a硝酸装置为应用实例,详细阐述了本实用新型对蒸汽喷射器关键结构参数的优化调整,包括喷嘴喉径、扩口角度以及喷嘴出口至扩展管距离。通过严谨的制造工艺、安装调试和运行维护流程,确保蒸汽喷射器长期稳定运行。研究与应用表明,优化后的蒸汽喷射器能显著提高汽轮机真空度,实现节能增效,增强了装置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技术优势和实用价值。

    2025年08期 v.42;No.533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 六氢苯酐二辛酯清洁生产工艺研究

    夏涛;李营现;于淑萍;

    针对传统六氢苯酐二辛酯生产工艺中存在的催化剂腐蚀性强、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基于绿色化学理念,构建了磷钨酸/SBA-15固体酸催化剂体系,优化设计了反应装置,采用陶瓷膜预分离与短程分子蒸馏相结合的分离技术,开发了热集成六氢苯酐二辛酯清洁生产工艺。工程化应用表明,产品收率提升至96.8%,生产废水减少42%,VOCs减排81%,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2025年08期 v.42;No.533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 煤制甲醇精馏系统节能降耗研究与应用

    郭懿文;

    以煤制甲醇精馏系统的节能降耗为目标,从精馏工艺基础和先进精馏技术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以实际应用案例来印证先进的精馏技能技术在传统煤制甲醇精馏系统改造的重要意义,推进煤制甲醇精馏系统的节能降耗改革。

    2025年08期 v.42;No.533 45-4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分析测试

  •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分析液化石油气中的烃类和二甲醚含量

    宋丹;岳峰;耿再新;孟娟;仇士磊;董海平;王振利;

    建立一种液化石油气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通过自主研发的气体流通池专利技术,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实现了烃类和二甲醚含量的快速分析和筛查。结果表明: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实现对液化石油气组成的二甲醚、乙烷、丙烷、丙烯、异丁烷、正丁烷、反-2-丁烯、正丁烯、异丁烯、顺-2-丁烯、异戊烷、1-戊烯等组分的快速分析,其数学模型的相关性分别为0.990 7、0.953 3、0.958 8、0.902 3、0.928 3、0.981 1、0.936 1、0.920 8、0.983 6、0.966 5、0.956 2、0.934 5,完全能够满足筛查工作的需要。检测过程操作简便、分析迅速,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液化石油气的现场快速检测。

    2025年08期 v.42;No.533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专题论述

  •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新乡市大气污染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刘琛;邢文听;

    基于地表监测数据和气象再分析资料,探讨了2015—2021年新乡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年际变化趋势,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定量评估了人为减排和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浓度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2015—2021年PM_(2.5)、SO_2和NO_2年均浓度分别下降48%、74%和39%,O_3浓度上升56%。减排对PM_(2.5)、SO_2和NO_2浓度的下降起主导作用,年均贡献分别为(7.1±6.5)、(5.6±4.7)、(2.8±2.0)μg/m~3。人为减排和气象因素对O_3浓度增加的相对贡献分别为51%和49%。2015—2018年减排对PM_(2.5)和SO_2浓度的影响强于2019—2021年,而NO_2浓度受2019—2021年减排的影响较大。两个阶段的人为减排策略是O_3浓度升高的重要原因。可为准确评价污染控制政策的有效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025年08期 v.42;No.533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 加油站内扩建充电设施与油罐蒸气云爆炸事故的安全分析

    贺智勇;贺晓琳;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电动汽车数量极速增加,为了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问题,许多为燃油汽车提供服务的加油站内纷纷增加充电桩及其附属设施,扩建的充电设施平面布置不合理会带来防火间距不足的安全隐患。通过加油站内油罐蒸气云爆炸冲击波对扩建充电设施防火间距影响的分析,阐述了加油站内扩建充电设施平面布置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2025年08期 v.42;No.533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化工教育

  •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域下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陈炜;范聪;杨强斌;刘松;

    探讨了当前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课程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改革措施,以期通过持续的改进机制保证工程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增强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

    2025年08期 v.42;No.533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 面向能源危机与国家政策背景下的石油炼制教学改革研究

    朱龙志;郭富荣;曾逸龙;熊碧权;许卫凤;

    作为培养石油化工及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才的核心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迫切需要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框架下,进行系统性的教学改革。分析了能源危机与国家政策对石油炼制行业的影响,探讨了当前教学体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改革路径,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助力石油炼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8期 v.42;No.533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 面向新工科的化工原理实验“双中心”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高健;李玉;郑金友;李鹏;任珂;卫冬燕;任保增;

    为响应国家新工科建设对创新型、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针对传统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学生主动性不足、实践与理论脱节、教学资源受限等问题,提出并实践了“双中心”教学模式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通过重构“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双驱动教学流程,结合任务式融合教学,构建出“任务导向、虚实结合、动态反馈”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实践表明,教改后学生实验预习主动性及参与度得到明显提高,成绩分层更加合理,学生的工程思维与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强化。

    2025年08期 v.42;No.533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 工程认证视域下化工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改革路径研究

    王跃梅;吴珍;

    基于成果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实验教学项目、教学方式、课程思政建设、实验考评体系、实验室开放共享和持续改进等方面对化工综合实验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路径探索。将教学实验项目的综合性和创新性比例提高到40%,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引入注重过程性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建设开放共享的实验室管理方式,以期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好地实现实践育人的育人任务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025年08期 v.42;No.533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