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化工

特别报道

开发与研究

  • 基于芴类蓝光发光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申奥;李科研;刘畅;邓书洋;韩蒙蒙;杨振强;

    以2-溴-9,9-二苯基-9H-芴为起始原料,通过Buchwald-Hartwig和Suzuki偶联反应,合成了目标化合物9,9-三苯基-N-[4′-(三苯基硅基)][1,1′-联苯-4-基]-芴-2-胺。利用~1H NMR、MS、HPLC对目标化合物结构和纯度进行了鉴定,并通过DSC-TG、UV-Vis和荧光光谱研究了物质的热稳定性和光物理性能。研究表明,目标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较宽的紫外吸收范围,其荧光发射波长是419 nm,位于蓝光区域,且半峰全宽为36 nm。工艺过程简单,产率高,在有机蓝光材料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2024年12期 v.41;No.525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 硫酸钠替代纯碱直接法合成三偏磷酸钠新工艺

    阳静;周骏宏;

    研究了一种硫酸钠替代纯碱直接法合成三偏磷酸钠的方法,采用天然芒硝(硫酸钠)为原料,替代现行的采用纯碱为原料的工艺,由于纯碱制备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废弃物,因而硫酸钠替代纯碱直接合成三偏磷酸钠具有明显的节能降耗减排的效果,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方法采用硫酸钠和磷酸二氢铵直接固态混合后加热,再进行回炉回火操作,直接反应获得三偏磷酸钠,还具有流程短、设备简单等优势,反应过程中副产物多为中性盐,对设备的腐蚀小,容易收集等。

    2024年12期 v.41;No.525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 复合缓蚀剂PASP/SG/BTA抑制紫铜腐蚀性能研究

    陈燕敏;卢鑫;王玲;赵一鸣;

    利用静态失重法探究了聚天冬氨酸(PASP)、葡萄糖酸钠(SG)和苯并三氮唑(BTA)在NaCl介质中抑制紫铜腐蚀的效果。通过实验设计三元复合物配方,评价复合物的缓蚀性能,找到最优质量浓度配比c(PASP)∶c(SG)∶c(BTA)=1∶3∶4。进一步探究了该复合物投加浓度、NaCl介质浓度、温度和时间对其缓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复合物在浓度250 mg/L,温度60℃,NaCl质量分数为3.5%,时间12 h的条件下,缓蚀效果最佳,缓蚀率接近100%。缓蚀机制分析显示,缓蚀剂与金属表面以化学吸附作用成膜,抑制紫铜腐蚀。

    2024年12期 v.41;No.525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 pH响应型嵌段聚合物的合成及自组装行为研究

    赵倩;张晓同;

    使用聚乙二醇单甲醚1900和α-溴代异丁酰溴进行醇解反应得到大分子引发剂。以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合成两嵌段两亲聚合物聚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mPEG-PDMAEMA),以红外光谱和核磁氢谱对引发剂和嵌段聚合物结构进行精确表征。冷冻透射电镜证明,mPEG-PDMAEMA在水中可自组装形成囊泡结构,向其中通入CO_2以后,PDMAEMA中的叔胺结构被质子化,mPEG-PDMAEMA变成全亲水的结构,囊泡发生解离,从而在水中呈网状结构分布。由核磁氢谱进行证明,氮原子附近的烷基氢原子的位移均向低场移动。

    2024年12期 v.41;No.525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 一种基于双吡咯酮的新型光敏剂及光热性质研究

    唐坤坤;王红苏;

    在治疗癌症的手段中,光热治疗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治疗癌症疾病的手段之一。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光敏剂,并对它的光谱性质、体外光热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光敏剂具有良好的光热效果及光热稳定性,在光热治疗方面展现出了潜在的应用价值。

    2024年12期 v.41;No.525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 Nb掺杂V/TiO2催化氧化萘制1,4-萘醌研究

    姚宁;

    气-固催化氧化制备1,4-萘醌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过程。常用的V/TiO_2催化剂存在催化活性不足、选择性低等问题。通过助剂Nb掺杂改性提高钒钛催化剂性能,采用H_2-TPR、NH_3-TPD等表征手段揭示了Nb对钒基催化剂的促进机制。

    2024年12期 v.41;No.525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综述与述评

  •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合成及其在吸附领域的研究进展

    高杰;陈再明;严宇光;卢勇振;宋学伟;

    共价有机框架(COFs)材料是由有机小分子单体通过共价键连接而形成的多孔结晶聚合物。COFs集成了多孔性、有序性、高比表面积、低密度和功能可调性于一身,在吸附领域表现出优异的应用前景。COFs常用的合成方法还局限于实验室阶段,对COFs材料的合成方法和合成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通过比较不同种类的COFs材料对气体、重金属和有机物的吸附性能,阐述了提高吸附容量的方法、吸附机制等。综述了几种典型的COFs合成策略及其在吸附领域的研究进展,从不同角度展望了COFs材料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2024年12期 v.41;No.525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 石墨氮化碳光催化CO2还原研究进展

    郭俊豪;张润智;周珂欣;

    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CO_2RR)是利用光能将CO_2转化为有用的化学物质,是一种潜在的解决能源危机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创新方式。石墨氮化碳(g-C_3N_4)作为非金属半导体材料,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化学稳定性和可见光吸收能力而备受关注。综述了g-C_3N_4基光催化材料还原CO_2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相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2024年12期 v.41;No.525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 受阻酚类抗氧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陈文秀;王晓霞;郭怡妍;陆琦;连文晶;

    受阻酚类抗氧剂因其出色的氧化防护性能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尤其是受阻酚类抗氧剂以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卓越的性能成为研究的热点。探讨了受阻酚类抗氧剂的特性,阐述了其在塑料、橡胶、涂料、食品保鲜以及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以及受阻酚类抗氧剂与其他类型抗氧剂的复配使用,探讨了其协同作用对提升抗氧化性能的可能性。提出了受阻酚类抗氧剂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受阻酚类抗氧剂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2024年12期 v.41;No.525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 绿氢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

    颜雪琴;王丽;

    发展绿氢可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降低工业中CO_2的排放,助力我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但仍然面临绿氢生产成本高、储存和运输较为困难等问题,需要国家加大绿氢产业链的科研投入,出台政策加以推动绿氢在化工、冶金、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

    2024年12期 v.41;No.525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生产与实践

  • 延迟焦化装置汽轮机进汽室阀梁磨损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赵晓晨;梁春阳;奕龙;

    通过分析延迟焦化装置汽轮机检修期间出现的进汽室阀梁磨损问题,结合机组运行工况、进汽通道介质流动特性以及设计结构,提出增加机组负荷,改进进汽结构、材质升级等措施。消除了机组重大隐患,实现汽轮机长周期运行平稳提供保障。同时为汽轮机同类型问题分析与处置提供参考。

    2024年12期 v.41;No.525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 双重化措施在环己醇精制塔中的改造

    张磊磊;郭放;

    在环己醇工艺生产中,从水合反应器以及环己醇分离塔带出的水合催化剂进入环己醇精制塔内,造成水合催化剂流失,影响环己烯的转化率与选择性。与此同时,环己醇发生可逆反应生成环己烯致使环己醇产品中低沸物超标。通过将水合反应器出口增设稳压保护系统,直接将水合反应器出口的水合催化剂进行回收,在环己醇分离塔底部增设管线通往环己醇精制塔釜泵,定期将环己醇分离塔底部可能积存的水合催化剂排出并进行回收,可有效预防水合催化剂进入环己醇精制塔,保证了环己醇分离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产品质量。

    2024年12期 v.41;No.525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 酸性水汽提装置安全平稳运行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游咸丰;唐战胜;杨晓燕;郑开彦;

    分析了装置安全平稳运行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酸性水来源不同,上游装置波动造成酸性水中含油量波动,装置内酸性水脱油效果不佳,氨氮内循环量增加,设备及管道结垢腐蚀等因素均会影响装置的平稳运行。对影响过程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为保证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提供了思路。

    2024年12期 v.41;No.525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 大型合成氨装置合成气压缩机油管路的化学清洗

    郝子健;

    介绍了合成氨装置合成气压缩机油系统油路的清洗流程,包括清洗前准备、清洗方法、步骤与效果等,对类似大型装置有参考作用。

    2024年12期 v.41;No.525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化工教育

  • 生物功能复合材料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林秀玲;刘松;潘育松;

    为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研究型人才,对导师负责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以科研团队为依托,通过完善协作模式,提升职业素养来建设导师队伍。严格规范培养过程,加强研究生管理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规范实验室安全制度,严格管理仪器药品,保障实验室安全运行。

    2024年12期 v.41;No.525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 双线三位多元立体课堂构建教学改革探究

    李桂丽;冯巧;胡继勇;杜玲枝;赵亚奇;梁浜雷;李辉;

    高分子成型加工工艺学是面向高等工科院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改革是培养高水平应用技术型人才和新时代高素质工科教师的关键。为适应新工科教育的需求,课程教学在“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培养目标的指导下,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立体课堂,融合生活应用、工程实践、虚拟仿真、学科竞赛及科技前沿等元素,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有效应对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理论知识抽象、课程实践性强、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等痛点问题。

    2024年12期 v.41;No.525 60-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 化工类专业工程伦理教学设计与探索

    李超杰;王伟文;

    立足于课程教学目标,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问题出发,针对性开展了化工类专业工程伦理教学设计,明确了课程教学内容及思政元素,提出了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五大教学方法,包括教学内容贴合专业实践、角色转变、“混合式教学+讨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案例资源库平台构建和情景剧教学,协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工程职业道德,全面提升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中复杂伦理问题的能力。

    2024年12期 v.41;No.525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 学生思维导向的分析化学课程“设—教—赛”教学探索

    李伟;胡潇云;潘丁豪;戴志晖;

    通过调查问卷探讨了学生思维层面的分析化学教学现状,并针对性开展学生思维导向的分析化学课程“设—教—赛”教学模式探索。即从设问设答、自教互教、竞赛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初步探索取得阶段性突破。为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经验,为推动教育创新贡献力量。

    2024年12期 v.41;No.525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 制药工程专业文献检索少学时教学的改革

    徐敏强;刘景辉;赵斌;胡国勤;梁新;

    少学时教改调整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弱化了检索理论,重在检索实践以及问题的解析,弱化专业检索,重视钓鱼式检索以及检索结果的利用,重视教学的双向互动;教书离不开育人,结合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以及学术诚信,尊重知识产权。

    2024年12期 v.41;No.525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