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化工

综述与述评

  • 可降解塑料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张蕊;龚先政;

    可降解塑料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膜、食品包装、医疗等领域。梳理和分析了近年来常见的可降解塑料的分类、生产工艺、降解机制、具体应用以及商业化现状等。发现可降解塑料虽在包装、农业、医疗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推广仍受限于生产成本高、回收体系不完善以及标准缺失等问题。针对目前可降解塑料存在的问题,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为可降解塑料行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2025年11期 v.42;No.536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 锂离子电池隔膜表面涂覆改性研究进展

    安祥飞;王臻;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广泛用于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等领域。隔膜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件,保证了电池的安全性和循环稳定性,传统的隔膜材料存在润湿性差、耐热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锂离子电池隔膜表面改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针对锂离子电池隔膜表面的涂覆改性研究,从无机涂覆、有机涂覆和有机/无机复合涂覆三个方面总结了近期的研究进展,对未来隔膜的改性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2025年11期 v.42;No.536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 抑尘剂的研究进展

    王楠;黄志辉;孟祥鹏;韩婷婷;王妮妮;李斌;杨琳;

    粉尘污染是工业生产、矿山开采和建筑施工等领域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抑尘剂作为一种有效的粉尘控制手段,通过抑制粉尘的生成和扩散,在改善空气质量、延长设备寿命和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抑尘剂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提高空气中煤尘的稳定性,如降低表面张力、增加黏弹性和改善界面性能。阐述了煤尘抑尘剂的分类,以及煤电抑尘剂性能的研究方法,重点讨论了煤尘抑尘剂的四种类型。

    2025年11期 v.42;No.536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 微塑料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行为研究进展

    刘德佳;王阳;

    微塑料是环境中普遍分布的塑料颗粒,其作为一种难以分解的新型污染源,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其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沉积行为也得到广泛的研究。总结了微塑料的来源与危害,从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与有机质和矿物质共迁移三个方面综合评述了微塑料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的行为研究。提出了对微塑料降解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2025年11期 v.42;No.536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开发与研究

  • 磷矿在氯化铵溶液中碳酸盐矿物分解动力学研究

    郑跃强;方进;冷为贵;黄德明;孟庆坤;周骏宏;

    为了解磷矿及尾矿在氯化铵溶液中的分解情况,探究了不同传热方式、分解时间、反应介质及分解温度对磷矿铵解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其他条件一定时,采用微波传热的磷矿分解率随微波功率的上升而略有增大,而采用恒温浸取器、加热板等接触传热,分解率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在传热方式一定时,分解速率随氯化铵浓度的升高而减小,产生较大的反应阻力;随反应温度的升高略有增大,反应阻力减小。磷矿的分解反应属于扩散控制过程,采用微波分解时的分解率最大能够达到84.66%,且通过数据拟合得知相关性系数R~2为0.967 8,实验结果接近真实值。

    2025年11期 v.42;No.536 22-2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 三维Bi/C自支撑电极的制备与性能

    王洪波;曹智洋;刘硕;刘园;李发闯;

    制备了三维(3D)自支撑结构的纳米Bi/C复合材料,并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LIBs)和钠离子电池(SIBs)负极材料进行了研究。Bi/C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由静电纺丝和碳热还原方法制备,且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Bi/C纳米纤维负极可分别为LIBs和SIBs提供411.9 mAh/g和253.4 mAh/g的可逆比容量,展示了其作为负极材料在碱金属离子电池中的潜在应用。

    2025年11期 v.42;No.536 27-2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 氧化铝粉湿法分散工艺研究

    武鼎铭;陈晴晴;常笑彬;郭蔓;胡雨杭;

    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氧化铝粉湿法分散的影响并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在5.0 L球磨罐中,最佳物料体积占用率为80%,在固含量30%和研磨时间30 h的条件下,能够使研磨效果达到最佳值,研磨粉体颗粒小,分布窄,且未团聚。

    2025年11期 v.42;No.536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 基于EB固化的聚氨酯丙烯酸酯涂料亲水性改性研究

    刘兴然;张辉;

    亲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在医疗器械、船舶防污、纺织品涂层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单因素对比实验探究不同添加剂对EB固化PUA亲水性能的影响,得出亲水性优异的聚氨酯丙烯酸酯涂料配比:每百克PUA预聚物溶液中添加3%(质量分数)3033A为流平剂,5%(质量分数)烯丙基磺酸钠作为亲水性改性剂,所得涂料固化后亲水角可达18.6°,24 h后吸水率为2.84%,平均拉伸剪切强度为3.3 MPa,将样品等离子表面处理后水接触角从18.8°降至17.2°。

    2025年11期 v.42;No.536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 微反应器制备锂锰氧化物吸附苯酚的性能研究

    黄琦;

    利用微反应器可以制备微米级的锂锰氧化物。大量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锂锰氧化物对于苯酚的吸附更适合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来描述。当溶液pH值为10时,吸附时间7 h,吸附剂用量为0.1 g, 10 mg/L的苯酚溶液100 mL,吸附量达到最大20.1 mg/L。吸附剂可用芬顿试剂再生,反复再生利用10次后,其对于苯酚的吸附性能仍能维持在原吸附量的90%以上。

    2025年11期 v.42;No.536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 利用纳米铁悬浮液去除卤水中铊金属的研究

    王瑞环;杨流;徐明;

    以纳米铁悬浮液为吸附剂,对硫酸锂溶液进行除铊实验。探究了纳米铁悬浮液用量、原液pH值和反应时间对除铊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纳米铁悬浮液加入量为4.5 g/L,溶液pH值为10.5,反应时间为15 min的条件下,可以将硫酸锂溶液中162.241μg/L的铊降至0.93μg/L,去除率可达99.4%。通过在滤渣中补充纳米铁悬浮液并返回前端,极大地提升了吸附剂的使用效率。实验结果显示,滤渣多级循环利用处理后的硫酸锂溶液,其铊含量不仅降低至痕量水平且不会引入新的杂质离子,确保了卤水的高纯度,降低了除铊过程的成本,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

    2025年11期 v.42;No.536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生产与实践

  • 甲醇制烯烃产品气中二氧化碳脱除技术改造

    张凯鹏;

    针对煤化工中甲醇制烯烃(MTO)装置碱洗法脱除二氧化碳杂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黄油”和废碱处理问题,采用吸附工艺替代原有的碱洗工艺脱除气体产品中的二氧化碳。运行结果表明,吸附分离工艺能够保证乙烯、丙烯单体产品达到聚合级指标,同时解决了现行碱洗工艺的“黄油”问题以及生产不稳定问题,同时消除了废碱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

    2025年11期 v.42;No.536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 硫酸钾生产中高浓度盐酸制备的工艺研究

    李发业;郭永华;周立鸿;林证权;于兴胜;王庭义;

    针对硫酸钾生产过程中盐酸浓度低、能耗高、污染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降温吸收和三级降膜联用技术的新工艺,以提高盐酸的浓度。指出了传统工艺存在的不足,详细阐述了新工艺的研究思路与实践过程。经实践验证,新工艺在提高盐酸浓度、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可将盐酸浓度提升至36%~38%(传统工艺≤33%),为硫酸钾生产企业优化工艺、提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11期 v.42;No.536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 1,4-丁二醇生产二段加氢负载镍催化剂的研究及高效使用

    段洪飞;

    在ISP三维工艺生产1,4-丁二醇过程中,加氢反应分为一段低压加氢反应和二段加氢反应。二段加氢反应的目的主要是对一段低压加氢反应的精制,是确保产品质量的主要环节。对二段加氢负载镍催化剂的现状以及制备进行深入研究,同时系统性地总结了在生产过程中如何进行高效使用。

    2025年11期 v.42;No.536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分析测试

  • 基于SG I染料和T-Hg2+-T结构的荧光法测定水体中汞离子

    左海根;李悦;唐玉玲;南赢;杜永琴;王思蓓;李昊;

    基于Hg~(2+)能与2个胸腺嘧啶碱基(T)特异性共价结合形成稳定的T-Hg~(2+)-T结构,建立了一种基于富T单链DNA和SYBR Green I (SG I)的新型非荧光标记法用于测定水体中Hg~(2+)。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测定低限为10 nmol/L,方法线性范围是10~300 nmol/L (相关系数0.994),水样中添加量为15~50 nmol/L时,样品添加回收率为81.26%~103.1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6%~5.6%,可应用于水体中Hg~(2+)的检测。

    2025年11期 v.42;No.536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化工教育

  • 煤制甲醇生产实训课程教学设计

    宁卓远;王训遒;高健;段琨;左岳;

    郑州大学煤制甲醇生产实训在获批国家虚拟仿真一流课程之后,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以煤气净化工段前段的实训操作为例,进行了课程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设计、思政元素发掘等方面入手,将课程思政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使学生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理解,提高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培育“工匠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5年11期 v.42;No.536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高分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李玉南;秦琦;宋梦;曹凤仪;刘忠柱;屈丽娜;

    中原工学院高分子专业秉持OBE“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理念,按照“制定—评价—修订—再评价”的闭环模式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阐述了向学生、教师和社会公众公开人才培养方案的渠道及改革成效,为其他地方高校高分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025年11期 v.42;No.536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 基于产学研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及应用

    闫光辉;万东锦;张良波;宋雪;刘永芝;杜志敏;

    以“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开展了针对性的课程案例库建设,秉承着全面性、一致性、典型性、前沿性、思政元素的要求,构建了以科研型案例、应用型案例和实际工程问题为主体的教学案例库。教学案例库的应用,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师业务能力,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了科研与实践能力,改善了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有助于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025年11期 v.42;No.536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 人工智能背景下材料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及应用

    刘园;李发闯;张倩;

    人工智能(AI)与学科的融合式未来教学发展的方向。以河南工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材料物理化学课程与AI融合为契机,阐述了AI在新能源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和对该专业改革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在理论及实际案例方面AI背景下材料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应用、融入策略,以期为高校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v.42;No.536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 河南省化工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甲级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正>河南省化工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化工产品及污染防治技术的科研开发与服务、化工信息服务、环境监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监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企业。公司环境影响评价室(以下简称“环评室”)成立于1986年,是河南省内最早从事环境影响评价与咨询的专业服务机构之一。公司持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证书(国环评证甲字第2507号),资质评价范围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甲级类别——化工石化医药;环境影响报告书乙级类别——轻工纺织化纤、冶金机电、社会服务;环境影响报告表类别——一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2025年11期 v.42;No.536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