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化工

综述与述评

  • 氨甲环酸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易文静;周啸天;张萌;刘仲毅;

    反式氨甲环酸是一种有效的抗纤维蛋白溶解性氨基酸,具有明显的止血效果。系统总结了利用不同起始原料合成氨甲环酸的工艺路线,并分析了其各自的优缺点。重点讨论了以对氨甲基苯甲酸为原料,经催化加氢和转位反应制备反式氨甲环酸的方法。对反式氨甲环酸的合成进行了展望,指出优化加氢催化体系和转位反应条件是提高反式氨甲环酸收率的重点发展方向。开发新型绿色和高效的反式氨甲环酸合成工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025年10期 v.42;No.535 1-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 甲醇重整制氢研究进展

    师钰博;侯占峰;刘毅;路朝阳;王攀峰;戚祥;

    氢能源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为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甲醇重整制氢技术具有原料易获取、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等优势,率先实现向工程实践的转化。综述了甲醇制氢的反应机制、催化剂及其在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对微化工技术在甲醇制氢领域的应用做出分析,并对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2025年10期 v.42;No.535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 土壤中全氟化合物检测技术进展

    颜雪琴;于婷婷;

    全氟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独特物理化学性质的新型有机污染物,其主要来源于化工生产、纺织制造、食品包装等多个工业领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氟化合物的生产和使用规模持续扩大,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样品前处理技术,如加速溶剂萃取、超声波萃取、固相萃取等技术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系统梳理全氟化合物检测技术进展,提出需要进一步优化前处理技术,提高痕量检测技术,以克服当前检测中的瓶颈问题,推动土壤污染监测技术的全面发展。

    2025年10期 v.42;No.535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 PVDF膜在水中重金属处理的应用进展

    齐明华;孙易;阿迪莱·吐洪江;陈星桥;李静;

    在工业发展迅速的今天,重金属废水排放已经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难以操作且效果不佳。而膜分离技术凭借单级分离效率高、适用性广和能耗低等优点而备受瞩目。聚偏氟乙烯(PVDF)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又使它在诸多膜材料中脱颖而出。总结了一些较好的PVDF膜的制备方法和性能优化的策略。将PVDF与一些材料复合后制作的PVDF复合膜可以高效地吸附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在面对含重金属的油包水乳液时还可以构建出超亲水/水下超疏油等特殊结构,展现出极高的灵活性。

    2025年10期 v.42;No.535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开发与研究

  • 浸润剂中组分相互作用及其对玄武岩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李启兰;朱飞宇;赵晨曦;盛洁;杨方源;阿布都克里木·买合苏提;

    玄武岩纤维(BF)是一种天然的无机高性能纤维,针对生产连续玄武岩纤维的过程中出现飞丝、断丝、纤维表面出现划痕等情况,设计了一种BF浸润剂作为连续BF生产过程中的混合乳液,可有效修复缺陷和保护纤维。配制聚氨酯型浸润剂改性BF,表征浸润剂的物理性质,测试纤维的拉伸强度。实验结果表明,sizing 2的黏度、表面张力、粒径分布的电位分布效果良好,静置72 h黏度增加不明显。sizing 2改性BF后,束纤维和单丝的拉伸强度提升至0.40 N/Tex和1 184 MPa,比原始纤维分布提升110.53%和30.68%。

    2025年10期 v.42;No.535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 低温制榴莲壳基介孔碳及对MO染料污水治理的性能研究

    贾双珠;李长安;刘品祯;杨光黎;吴秋云;朱俊霞;赵爽;

    采用磷酸、硫酸对榴莲壳进行化学改性后低温碳化可制备高性能的榴莲壳基介孔碳(DSPC),研究其对水中甲基橙(MO)的吸附性能。采用物理吸附仪测定材料的孔结构,混酸活化12 h,碳化温度400℃时,DSPC的比表面积为1 620 m~2/g,总孔容为1.42 cm~3/g,孔径为3.5 nm,当吸附温度为25℃,其对MO的最大吸附量可达326.6 mg/g。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为自发进行的物理吸热过程。FTIR结果表明,通过化学改性法制备的DSPC表面含有甲基、亚甲基和甲氧基等基团,可能提高DSPC对MO的吸附能力。该研究实验原料安全易得,制备工艺简单节能,所得DSPC吸附容量大,可实现工业化。

    2025年10期 v.42;No.535 24-2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 22%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纳米悬浮剂的研究及评价

    李登辉;郭方颖;姚康辉;梁中普;聂运魏;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二化螟等作物虫害,研制了22%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纳米悬浮剂,并确定了其最佳配方。并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了该悬浮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2%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纳米悬浮剂产品的最佳配方为氯虫苯甲酰胺4%、甲氧虫酰肼18%、NS-500LQ 3%、P54 12%、增效剂Prime 10%、乙二醇5%、消泡剂1511 0.5%、硅酸镁锂0.5%,去离子水补足。该配方悬浮率高,储存稳定性高,符合纳米悬浮剂标准要求。田间试验显示,在水稻二化螟爆发初期使用1 000倍液喷雾,药后10 d防效达到98.6%,表明该制剂针对水稻二化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025年10期 v.42;No.535 28-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 稀土复合发光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应用

    刘潇;尹洋;刘丰祎;

    通过简单易行的制备方法,采用结冷胶、聚丙烯酰胺以及羧甲基纤维素生物大分子为基质材料,制备了复合发光水凝胶材料。该发光水凝胶材料具备优异的发光性能和机械性能,能对水溶液中的三乙胺进行检测。

    2025年10期 v.42;No.535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 响应面法优化瓷砖面翻新界面剂配方的研究

    赵哲;刘举;张凯;陈华鑫;杨贺辉;郭晓强;

    采用去离子水、各种功能性助剂、丙烯酸乳液、P.O 42.5水泥、石英砂和重钙研制了一种用于瓷砖面翻新的双组分界面剂。当两种配方比例为1∶4时,以丙烯酸乳液的型号、丙烯酸乳液的用量、P.O 42.5水泥的用量和石英砂的用量作为实验中的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其对瓷砖面粘结强度的影响,并通过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优化实验研究了丙烯酸乳液的用量、P.O 42.5水泥的用量和石英砂的用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型可信度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预测实验结果,具有可靠性,优化出来的最佳添加量为:BLJ-6319乳液730 g, P.O 42.5水泥1 770 g,石英砂1 680 g,此时粘结强度达到最优值。

    2025年10期 v.42;No.535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生产与实践

  • 炔醛法1,4-丁二醇技术国产化应用及实践

    武金山;

    介绍了低压加氢催化剂、甲醛催化剂、脱离子树脂、浓缩过滤器等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及技术实践,并通过小试和工业化放大试验,表明国产催化剂使用后,全年可降低采购成本30%~40%,节省资金400余万元。

    2025年10期 v.42;No.535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 气相流化床聚乙烯装置长周期运行探讨

    赵波;

    结合公司全密度聚乙烯装置生产特点,分析影响反应器长周期运行的主要因素有:催化剂系统的稳定运行、回收系统的安全运行等。详细讨论了反应器长周期运行策略,并制定了装置管理创新机制。

    2025年10期 v.42;No.535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 大型缠绕管式换热器换热性能降效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张峰斌;

    山东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100万t/a对二甲苯装置异构化混合进料换热器,在使用一年半后,出现换热效果明显降低的现象,经原因分析及检修,使该台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达到设计要求,满足了生产需要。介绍了该换热器换热性能降效的原因分析、采取的对策及现场检修施工技术,以供业内施工借鉴。

    2025年10期 v.42;No.535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 废硫酸处理回收装置的设计与运行

    梁学博;张方;

    介绍了1万t/a废硫酸处理回收装置的设计与运行情况,通过将1,4-丁二醇装置所产废硫酸经高温裂解后进行净化、干吸、转化步骤,最终生产产品硫酸。针对处理回收装置开车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保证了生产系统稳定长周期运行,实现总转化率达到99.7%以上。

    2025年10期 v.42;No.535 52-5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化工教育

  • 基于有机化学实验的学生实验室安全实战能力融合式培育方法

    刘丹;蔡鹰;孔松芝;

    为将实验室安全实战能力培育深度融合到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全过程,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考核标准等维度,全方位构建了注重学生实验室安全实战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提出了普通高校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新方法,有效提升了学生实验室安全意识和实战能力,拓宽了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实践路径,为推动基础化学实验安全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及提升育人效果作出了积极探索。

    2025年10期 v.42;No.535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 新工科背景下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赵贵丽;肖沅嫔;陈娟;冯双;蒋东海;刘莹;黄宏升;

    围绕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以信息化教学为基础,借助雨课堂平台,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以粗盐的提纯为例,深入探讨“线上课前导学+线下课中研讨教学+线上线下课后复盘巩固”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实践课程中实施的过程。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的预习成效,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教学团队协作,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2025年10期 v.42;No.535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 地方高校本科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郭林;王少鹏;王保玉;张峻炜;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聚焦化工专业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训练—科研创新—产教融合”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通过重构“基础+设备+工艺+综合”四层次模块化课程群,深度融合校企资源开发数字化教材与案例库,并以“三平台四阶段四能力”实践教学体系为载体,实现工程设计能力递进培养。结合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及企业真实项目,形成“设计基础—工艺优化—综合创新”的阶梯式路径。实践表明,该体系显著提升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创新意识及职业竞争力。

    2025年10期 v.42;No.535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 “专创融合”视域下新型融媒体教材编写范式探究与实践

    郭艳亮;吴海霞;王雪香;张宇婷;王益民;

    以现代精细化工生产技术编写为例,着眼于当前精细化工领域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特点,充分利用新型融媒体教材所具备的形式多样、多模态及能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等优势,解决传统教材形式单一、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内容更新不及时等痛点。明确“专创融合”视域下新型融媒体教材的编写原则和编写思路,实现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创新构建现代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四位一体”新型融媒体教材编写范式,以期为其他职业本科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并示范推广。

    2025年10期 v.42;No.535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 下载本期数据